廣東出臺18項措施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導讀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8月16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對我省近日發布的《廣東省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進行全面解讀。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蔡瀛、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李朝暉、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長謝暉暉和省建筑業協會會長梁劍明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近年來,我省建筑業持續快速發展,市場環境不斷優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各項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我省完成建筑業增加值4651.50億元,同比增長7.5%,增速高于同期地區生產總值5.2個百分點,有力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84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全國建筑業總產值的7.0%,產值規模居全國第三;全省建筑業企業期末就業人員341.69萬人,占全國的6.3%,有力保障穩崗就業;全省建筑業企業簽訂合同額5.19萬億元,同比增長15.7%,持續發展后勁強勁。
“這是引領我省建筑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今后一段時期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必將發揮有力的指導作用?!辈体硎?,出臺《若干措施》有利于我省搶抓建筑業發展機遇,加快優化全鏈條產業結構布局,提升建筑工程品質和建筑產業現代化水平,對于鞏固我省建筑業支柱產業地位、加快建設建筑強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起點引領 推動建筑業業態升級和價值鏈提升
當前,隨著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逐步形成,“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推進橫琴和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全面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以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和標準化為特征的建筑科技快速發展,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投建營一體化等模式加快應用,廣東省建筑業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若干措施》以問題、目標和結果導向,從完善建筑業產業體系、升級建造方式、健全工程質量安全體系、增強建筑業企業競爭力、支持建筑業走出去、優化發展環境等六個方面,提出18項具體政策措施,構建了我省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蔡瀛分析指出,近年來,我省建筑行業分化越發明顯,部分建筑業企業發展存在“散、小、弱”,產業業態種類單一,設計、施工、管理環節融合深度不夠等問題,導致我省建筑業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市場外拓能力有限。
為推動建筑業業態升級和價值鏈提升,《若干措施》著力引導建筑業企業抓住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大戰略機遇,拓展產業領域,積極參與新基建、新城建和完整社區營造中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高速公路、機場、水利工程建設。對此,蔡瀛表示,省委、省政府將通過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重要資源和重要工作予以謀劃、推動和落實。
作為全省建筑業發展“排頭兵”,廣州市建筑業不斷提質增效,總產值長期穩居全省首位。2020年,廣州市建筑業總產值約6千億元,同比增長達12.3%。今年6月9日,廣州市印發《廣州市構建“鏈長制”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建筑業作為重要領域,將按照鏈長(政府)、鏈主(市場)兩條線,建立重點產業“鏈長制”工作推進體系。廣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李朝暉在發布會上表示,廣州市將以貫徹落實《若干措施》為契機,制定建筑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升級建造方式,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建筑產品綜合品質,加強市場行為監管,推動廣州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升級建造方式 提升建筑產品和服務質量
據悉,“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超過1.08億平方米,2020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超過15%。城鎮新增綠色建筑總面積從“十二五”時期的0.8億平方米增長到“十三五”期末的5億平方米,2020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63%,實現我省綠色建筑量質齊升的跨越式發展。此外,廣東省已完成了《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立法,為落實綠色建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為進一步升級建造方式,推動綠色建筑發展,《若干措施》要求在建造過程及建筑產品上全方位提升建筑質量。一是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大力發展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筑,積極發展成品住宅,對政府投資項目明確裝配式建筑比例要求,帶頭應用裝配式建造方式,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建筑工業化技術協同發展。二是以《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實施為契機,從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建材應用三個方面進一步推動綠色建筑發展,要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大型公共建筑按照高于最低等級綠色建筑標準建設,推進既有民用建筑綠色化改造,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及生產應用,開展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推廣試點,并鼓勵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建筑材料。三是大力推行智能建造,加大BIM、AI、5G等新技術在建造全過程的集成應用力度,加強智能建造、“機器代人”等應用場景建設,全面提升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建造水平;四是圍繞創建優質工程,強化標準工期的基礎性作用,嚴格執行質量、性能、健康、節能等重要指標要求,并推進“智慧工地”“平安工地”建設。
培育龍頭骨干企業 鍛造競爭力強的產業隊伍
“在《若干措施》里,我們既用足用好國家和省現有政策,又針對建筑業的特點,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著力解決建筑業發展中遭遇的瓶頸問題,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做專做精和行業轉型升級?!辈体忉尩?。
《若干措施》提出,由各地政府整合建筑業資源,打造以設計、施工、研發為核心,覆蓋建造全過程產業鏈的建筑產業集群;還提出制定重點扶持名錄,對名錄企業定期聯系和服務指導,爭取用2至3年時間培育100家工程總承包以及300家專業領域龍頭骨干企業。
近年來隨著建筑科技快速發展,當前行業內適應各種新型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建筑業高層次人才日益短缺,此外,建筑農民工無序流動、老齡化嚴重、技能素質低、權益保障不到位等問題依然突出,已嚴重制約我省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度舾纱胧贩謩e從高層次人才和建筑產業工人兩個層面,提出了增加建筑業人才供給的具體措施。一方面增加產業人才供給,開展勘察設計大師認定,樹立人才標桿;另一方面通過建設產業工人訓練基地,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筑業現代學徒制,改革建筑用工制度,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
省建筑業協會會長梁劍明表示,在《若干措施》實施過程中,省建筑業協會將進一步推動行業自律誠信建設,規范行業主體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環境,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同時,將積極配合住房城鄉建設等政府部門,及時跟蹤政策落地實施情況,搜集整理政策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結合行業企業實際情況,為相關部門協調解決問題、優化完善相關政策提供意見建議。
支持建筑業走出去 營造更優的發展環境
廣東毗鄰港澳,三地經濟互補性強、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潛力巨大,要在建筑業領域深入推進共建共享,積極支持建筑業走出去。據蔡瀛介紹,廣東高度重視粵港澳建筑業合作交流,推動建筑領域人員資格互認,目前已有1630名香港專業人士通過互認,取得內地注冊建筑師等專業注冊執業資格;在前海、橫琴、南沙自貿區積極試行港澳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目前港澳工程建設管理模式試點項目總投資已達142億元人民幣;經住建部同意,今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開展試點,允許香港工程建設咨詢企業和專業人士經備案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業執業,目前已有39家香港企業和153名香港專業人士成功備案;同時積極推動境外項目合作對接。
為了給企業走出去創造有利條件,支持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若干措施》提出要推動粵港澳深度合作,推進粵港澳建筑業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探索編制三地互認的灣區工程建設團體標準,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繼續試行港澳工程建設管理模式;要建立產業聯盟,推動設計、施工、設備、技術和服務輸出。
此外,要強化市場監管,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支撐行業健康、良性發展?!度舾纱胧芬筇剿靼l布工程造價指標指數,引導市場競爭定價;實施招標人首要責任制,推進工程招投標活動的智慧監管;全面清理政策壁壘,保障民營建筑業企業平等進入工程建設領域;推行工程款支付擔保制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還要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強行業自律。
作為深港合作的先行區,深圳前海是內地開展粵港建筑業合作最早的區域之一。為建立適應國際通行規則的工程建設管理制度,加快建筑服務業與國際接軌,前海一方面加強工程建設標準協同融合發展,探索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工程建設協同標準;另一方面,以推進建筑師負責制為牽引,積極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支持投資咨詢、招標代理、勘察、設計等專業化咨詢企業做精做專;同時,借鑒香港工程量清單計價方式,加快完善工程造價市場形成機制,大力推行清單計量、市場詢價、自主報價、競爭定價的工程計價方式,全面推行施工過程結算,為提高項目投資效益、保障工程質量安全、維護建筑市場秩序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據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已有58家香港專業機構和190位香港專業人士在前海開業執業。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長謝暉暉認為,近年來,在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和深圳市的指導下,前海與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建立了長效溝通聯絡合作機制,與香港建筑業界開展了多維度、多渠道互動,也為香港建筑領域專業人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條件。
蔡瀛表示,下一步,廣東省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機遇,認真貫徹落實好《若干措施》提出的各項任務要求,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推進建筑業生產方式變革為主線,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扎實推動我省建筑產業現代化,加快建設建筑強省。